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。安徽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新能源、半导体等产业集群对高端人才需求,聚焦实施“万马奔池”人才计划,聚力健全人才制度体系,在引进人才、带入团队、形成产业的过程中,打造引才聚才的“强磁场”。
做强人才聚集 校区合作引向深入
近两年,池州经开区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,先后多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区辖企业生产、研发一线,摸排企业与多所院校合作需求,并聚焦半导体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,编制企业用工需求清单,按图索骥精准助企招工。
“万马奔池 智汇经开”中科大先研院一行在经开区考察交流。池州经开区供图
今年1月份,“万马奔池 学子归巢”百名青年学子园区行活动共邀请上海、合肥和本地等6所高校近200名池州籍学子参加。“活动打破了以往招聘交流活动的严肃氛围,以当代毕业生喜闻乐见的欢快形式,推送岗位、介绍池州。
据了解,今年一季度,开发区线下组织重点企业赴上海、合肥、蚌埠等地高校开展专场“招才引智”活动5场,达成人才引进意向200余人;8家重点企业新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。“同时,我们也计划在4月中旬举办一场应用型人才对接会,届时会邀请20家左右的高校就业处老师来园区企业参观,并组织面对面交流。”经开区党群局副局长曾鸣介绍说。
做优人才生态 成果共享产业赋能
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“小巨人”企业安徽均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。池州经开区供图
这些年,池州经开区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,鼓励企业发挥人才优势,强化创新驱动,加快形成细分领域核心竞争力,推动园区中小企业按照“创新型中小企业—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—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—单项冠军”梯次发展。去年,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,累计达32家,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4家。
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微专业开班仪式。池州经开区供图
今年,池州经开区继续深化产教融合,高频次与中科大、合工大、池州学院等高校开展对接,筹备组建产教融合联合体,首届“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”微专业顺利开班,首批“种子班”招生18名,挑选4家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,实行“送课上门+定制课程+全程督学”培育模式,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一线。建立实习期双向互选机制,有效前移就业引才关口,实现“学生一毕业、隔壁就上岗”育人就业通道。
做大人才增量 优化完善资源配置
为了抢抓春节前后用工招工“黄金期”,经开区采用“接您返乡+现场招聘+线上推送”综合模式,深化人才岗位常态化对接。1-3月份,线上精准推送企业用工信息30万条,为10家企业拍摄“探企微视频”在池州人网“全平台”置顶30天。举办“宜业回池 接您返乡”等线上线下系列招聘活动7场,为园区企业招聘600余人。
“园区积极争创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,加大高端人力资源机构引进力度,培育高端产品和业态。”曾鸣介绍说,“去年,我们还出台了有关服务企业人才引进和招工稳工的奖励办法,为园区企业引进人才和提供大缺口用工的人力资源公司,都给予相应奖励。”
做好人才服务 用情打造安居环境
为积极构建人才高地,切实解决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安居问题,提升引进人才“归属感”,实现留住人才扎根经开区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,经开区改进管理模式、优化服务质效,统筹做好人才安居服务保障。
近几年,池州经开区坚持“优环境、留人才”,落实党工委领导联系服务人才机制,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,在项目申报、政策落实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;推出“给予来区创业高层次人才最高200万元一次性奖励”等“硬核”政策,设立人才专项资金,累计兑现高校毕业生购房、租房及生活补贴160余万元;园区配套设施日益完善,路网品质提升工程竣工交付,道路、排水、电力、照明、绿化及路域环境全面提升。
池州经开区坚持人才强区战略,围绕服务主导产业发展,扎实做好人才“引育留用”工作,激活发展新动能,一批行业领军人物、创新团队、青年人才纷纷来到此地创业发展。下一步,池州经开区将继续发挥自身特色优势,多管齐下,打造吸引人才的“磁场高地”,致力于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(丁玲)
“同世界·共北斗”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北斗应用专业赛,旨在汇聚全球青年创业者,探索北斗技术的创新应用。赛事涵盖北斗创新应用技...
意向区域: 全国
意向区域: 全国
意向区域: 长三角 上海 江苏-南京市 江苏-无锡市 江苏-徐州市 江苏-常州市 江苏-苏州市 江苏-南通市 江苏-连云港市 江苏-淮安市 江苏-盐城市 江苏-扬州市 江苏-镇江市 江苏-泰州市 江苏-宿迁 浙江-杭州市 浙江-宁波市 浙江-温州市 浙江-绍兴市 浙江-湖州市 浙江-嘉兴市 浙江-金华市 浙江-衢州市 浙江-舟山市 浙江-台州市 浙江-丽水市 安徽-合肥市 安徽-芜湖市 安徽-马鞍山市 安徽-铜陵市 安徽-池州市 安徽-安庆市 安徽-宣城市 安徽-滁州市 安徽-蚌埠市 安徽-淮北市 安徽-淮南市 安徽-宿州市 安徽-阜阳市 安徽-亳州市 安徽-六安市 安徽-黄山市